在2025年草长莺飞、万物复苏的三月, 潞安化工集团漳村煤矿全力开展了“弘扬雷锋精神 感恩奉献奋斗 赋能价值创造”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。作为国有企业,漳村煤矿以这场横跨全矿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,生动诠释了如何将“三会”精神转化为文明实践的澎湃动能,在安全生产、民生关怀、文化浸润、生态治理等多方面开展立体化实践,让雷锋精神不再仅是口号,而是成为推动矿山高质量发展、构筑和谐矿区的重要引擎,于矿山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。
01 以“三会”精神为纲,构建文明实践“四维坐标” 漳村煤矿紧扣“安全发展、价值创造、民生福祉、生态和谐”的“三会”战略主线,创新打造“思想引领+基层服务+文化浸润+长效赋能”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。在集团“弘扬雷锋精神
赋能价值创造”总框架下,矿党委宣传部将学雷锋活动与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度融合,组织党员先锋队、青年突击队、巾帼服务队、社区志愿队、联合爱心服务队的“五维矩阵”,实现志愿服务与矿山治理的精准对接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漳村煤矿将道德建设作为精神纽带,通过开展“弘扬雷锋精神 感恩奉献奋斗 赋能价值创造”道德讲堂,将安全理念、工匠精神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。如后勤中心管道组班组长姜安全,凭借数十年坚守一线的奉献事迹当选“矿山道德模范”,其“管道疏通的是水流,志愿服务疏通的是人心”的朴素宣言,成为职工践行雷锋精神的最佳注脚。 02 从“井口到社区”:全链条服务破解民生痛点 在千米井下,青年志愿者立足岗位实际,主动投身安全生产小改小革,通过优化工艺流程、创新设备操作方法,累计提交37项实用型改进方案,其中“皮带运输机防跑偏装置”“液压支架快速复位工具”等创新成果已推广应用于生产现场,有效提升了井下设备安全运行效率;在职工餐厅,“红马甲”们创新设计的“错峰就餐导航系统”,使排队时长缩短40%;社区志愿服务队则依托“道德银行”积分机制,将垃圾分类指导、独居老人陪护等细碎服务纳入量化考核,形成“服务—激励—再服务”的良性循环;联合爱心志愿服务队整合各方资源,开展了“爱心帮扶”活动,到偏远山区解决实际困难,传递爱心与正能量。 针对特殊群体,漳村煤矿首创“需求清单+资源清单”双轨制服务模式。通过与地方公益组织联动,精准对接低保户、留守儿童等群体的136项需求,其中“矿山子女助学计划”为9名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:集团15000元,矿21800元。这种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重的服务理念,与兄弟单位的“青春暖夕阳”“特教儿童关爱”等行动形成区域共振。 在数字化赋能方面,矿山依托“志愿云”平台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匹配。3151人名注册志愿者、33675小时服务时长、562个项目的庞大数据,不仅彰显了“84.3%职工参与率”的群众基础,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服务记录不可篡改,为全国矿山系统志愿服务标准化提供了“漳村样本”。 03 价值裂变:从“道德高地”到“发展动能” 这场文明实践的深层价值,体现在对矿山核心竞争力的重塑上。通过将雷锋精神融入安全管理,2025年一季度“三违”现象同比下降28%;在技术攻关领域,“雷锋式创新工作室”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,使井下设备故障率降低至0.3‰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: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指数达92.7%,矿区居民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高至98%,这些数据印证了“精神富矿”向“发展红利”的转化。 04 让雷锋精神的“矿脉”生生不息 实践表明,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绝非简单的公益复制,而是国有企业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战略选择。当“螺丝钉精神”与智能化矿山建设相遇,当“为人民服务”宗旨与民生痛点治理交织,雷锋精神正在这片黑色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。正如矿党委书记史安忠所言:“我们挖掘的不仅是地下的煤炭,更是心中的精神富矿。”这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矿山最生动的文明实践宣言。 (郭经纬 王丽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