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以湘潭市中医医院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为例
摘要:本研究以湘潭市中医医院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为典型案例,深入探讨了传统中医正骨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模式。通过案例分析、问卷调查、查阅文献等方法,系统研究了该工作室在人才培养、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实践经验。研究发现,工作室通过“师承+创新”的双轨制培养模式,不仅成功传承了杨氏正骨技艺,还实现了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,为打造“湘潭技工”品牌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,也为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,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。
关键词:湘潭技工;中医正骨;非物质文化遗产;人才培养;品牌建设;全国中医药传承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
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迎来了发展新机遇,但同时也面临传承人老龄化、技艺标准化不足、现代医学冲击等挑战。湘潭市中医医院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作为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杨氏正骨术”的传承阵地,亦是第二批“湘潭市传统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其传承与创新实践对全国中医药非遗保护具有重要借鉴价值。
杨氏正骨术历经三代传承,由民国时期杨炳南创立,经第二代传人(杨韵琴父亲)发展,至第三代嫡系传人杨韵琴教授形成 “刚柔相济、动静结合” 的独特手法体系,在四肢陈旧性骨折、粉碎性骨折等治疗中优势显著。本研究通过 6个月参与式观察、32人次结构化访谈(涵盖传承人、学员、患者)、151份有效问卷及对12份政策文件、47篇学术文献的梳理,解析该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、技术创新路径与品牌建设策略,旨在为“湘潭技工”品牌打造及中医药非遗保护提供新思路。
本研究以该工作室为样本,系统分析其人才培养模式、技术创新路径和品牌建设策略,旨在为打造“湘潭技工”品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,同时也为全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。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:①实地调研法:对工作室进行为期6个月的参与式观察;②深度访谈:对传承人、学员、患者三类群体开展结构化访谈(N=32);③问卷调查:收集有效问卷151份;④文献分析法:梳理相关政策文件12份、学术文献47篇。
二、工作室概况与特色优势
湘潭市中医医院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创立于2015年,是集临床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平台。工作室以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杨氏正骨术”为核心技术,现有成员9人,其中高级职称3人,中级职称4人,博士1人,硕士3人,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、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。工作室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,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临床实践场地,为技艺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。
杨氏正骨术的历史可追溯至民国时期,由杨炳南老先生创立,经第二代传人杨韵琴父亲发扬光大,至杨韵琴教授已传承三代。这一技艺最大的特色在于“手法复位、外固定、中药调理”三位一体的治疗体系,尤其擅长治疗儿童骨折和关节脱位。与西医骨科相比,杨氏正骨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、费用低等优势,临床有效率达到92%以上,在省内外享有盛誉。
工作室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研发的“三步复位法”,大大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;二是针对尺桡骨中段双骨折创立的“牵引旋转法”,使复位成功率提升至90%以上;三是改良传统小夹板固定技术,研制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固定装置;四是开发系列中药外敷方剂,有效促进骨折愈合。这些创新成果已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,并广泛应用于临床。
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工作室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。通过系统整理,目前已收集杨韵琴教授及其父亲的医案、手稿等珍贵资料100余份,出版专著2部,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。工作室还建立了完整的档案管理系统,对正骨手法进行数字化保存,为技艺的永久传承奠定了基础。
在市场认可度方面,工作室年均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,其中30%为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。近年来,工作室治疗的患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%以上,在2022年湘潭市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。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杨氏正骨术的临床价值和社会认可度。
三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
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“双轨制培养体系”,即“师承、创新”双轨有机结合。据有效问卷调查显示,151名学员中94.7%认为自己的正骨技能操作得到显著提升,85.43%提高了理论水平,75.5%增强了临床诊断能力,反映出该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。
在师承教育方面,工作室坚持“一对一”师徒制与现代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。学员通过跟师出诊、查房、病例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。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,80.13%的学员认为带教老师的指导“非常及时有效”,54.3%的学员认为临床跟师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。一位学员在问卷中写道:“老师的手把手教学让我深刻体会到‘手摸心会’的正骨精髓,这是任何书本都无法替代的。”
工作室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。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理论授课,64.24%的学员认为授课频率“非常合适”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中医经典著作,还涵盖解剖学、影像学等现代医学知识。同时,通过技能操作演示(65.56%学员选择)和模拟诊疗训练(66.23%学员希望增加)等方式强化实践能力。一位41-50岁的本科学历学员(该群体占比45.03%)反馈:“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反复的操作练习,使我逐渐掌握了手法复位的力度和角度。”
为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,工作室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。69.54%的学员表示“非常需要”开设线上课程,目前工作室已建设网络教学平台,提供经典案例视频、在线答疑等服务。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特别受到年轻学员欢迎,一位21-30岁的硕士学员(占比21.85%)表示:“线上课程可以反复观看老师的操作细节,对理解技术要领很有帮助。”
在考核评价方面,工作室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估体系,包括理论考试、技能操作考核、病例分析、患者满意度调查等。通过这种全面的评估方式,确保学员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培养要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30.46%的学员表示科研能力得到提升,反映出工作室对科研创新的重视。近三年,工作室成员参与厅局级以上课题7项,发表论文10余篇,实现了临床与科研的良性互动。
四、品牌建设与社会影响
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的品牌建设采取“技术立本、文化赋能、多元传播”的策略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工作室首先确立了“传承精华、守正创新”的品牌定位,将杨氏正骨术“简、便、验、廉”的技术特色作为品牌核心价值。通过统一视觉识别系统、规范服务流程、打造特色诊疗项目等方式,构建了鲜明的品牌形象。
在品牌传播方面,工作室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。一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,参与各类文化展览和技艺展示活动;二是通过治愈患者的自发传播,形成口碑效应;三是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,制作发布科普视频和案例分享,扩大网络影响力;四是开展学术推广,三年内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4次,培训基层医师300余人次。问卷调查显示,86.09%的学员对工作室的教学“非常满意”,反映出品牌建设的内部认同度。
工作室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:医疗服务方面,年均门诊量超过1万人次,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约30%,治疗周期缩短20%,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。一位来自周边县市的患者表示:“在这里不需要开刀,手法复位几次就好了,省去了手术的痛苦和高额费用。”人才培养方面,已培养合格正骨医师20余名,其中3人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,为技艺传承储备了人才。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,学员中45.03%为41-50岁的中坚力量,21.85%为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,保证了传承队伍的质量。
在服务患者方面,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工作室年均接诊量突破1万人次,其中约30%为专程从外地慕名而来的患者,形成了稳定的跨区域医疗服务流。这一服务规模不仅体现了患者对杨氏正骨技术的高度认可,也反映出工作室在区域医疗市场中的重要地位。从患者构成来看,工作室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特征。约40%为儿童骨折患者,35%为老年骨伤患者,25%为青壮年运动损伤患者,基本覆盖了各年龄段的主要骨伤需求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工作室每年治疗复杂骨折病例超过500例,其中约80%通过手法复位成功避免了手术治疗,为患者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。
工作室的医疗服务还呈现出明显的辐射效应。据统计,来自长沙、株洲等周边城市的患者占比达25%,更有5%的患者来自省外地区。这些外地患者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-5天,期间产生的住宿、餐饮、交通等消费,有效拉动了当地服务业发展。一位来自江西的患者家属表示:“虽然路途较远,但不用开刀就能治好孩子的骨折,值得专程过来。”
在文化传承方面,工作室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。通过数字化记录、档案整理、专著出版等方式,使濒危的传统技艺得到系统性保护。工作室还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、社区义诊等活动,提升了公众对传统中医药的认知。一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居民表示:“以前只知道骨折要开刀,现在了解了中医正骨的优势,这是我们湘潭的宝贵文化遗产。”
五、经验启示与发展建议
通过对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的深入研究,可以总结出以下可复制的经验:第一,坚持“传承不泥古,创新不离宗”的原则,在保持技艺本真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创新;第二,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,将传统师承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;第三,注重品牌建设的系统性,实现技术价值、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;第四,积极争取政策支持,融入地方发展战略,如湘潭市“十大创新行动”等。
然而,工作室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。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,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一是高端人才占比仍需提高,硕士以上仅21.85%;二是技艺标准化程度不够,影响规模化推广;三是品牌辐射范围有限,主要影响本省及周边地区。
针对这些问题,提出以下发展建议:首先,加强高端人才培养,与高校联合设立硕士、博士培养点,提高传承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。调查中21-30岁年轻学员仅占5.96%,需增强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。
第二,推进技艺标准化建设。组织专家团队对杨氏正骨手法进行科学解析和量化研究,制定可操作的技术标准。同时开发智能辅助教学系统,利用传感器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提高教学效率和标准化程度。88.08%的学员希望增加实地观摩学习,反映出对标准化教学的需求。
第三,拓展品牌影响力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:1)建立“杨氏正骨”品牌,扩大服务覆盖面;2)加强国际交流,推动中医正骨技术走向世界;3)利用新媒体开展精准营销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
政策支持方面,建议:1)将杨氏正骨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提高报销比例,提高患者接受度;2)设立专项基金,支持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;3)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和激励机制,提高传承人待遇;4)加强部门协同,形成文化、卫生、人社等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。
六、结论
“杨韵琴正骨传承工作室”的实践证明,传统中医技艺在当代仍具强大生命力。其通过系统化人才培养、持续技术创新与科学品牌建设,实现了中医药非遗的有效传承与社会经济效益双赢,为 “湘潭技工” 品牌提供了典范,也为全国中医药非遗传承创新提供了借鉴。
“师承筑基 + 创新赋能”双轨模式有效破解了传统师承规模有限、标准化不足等问题,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。未来,在政策支持下,工作室有望成为全国中医正骨技术高地与人才培养基地,助力“湘潭技工”品牌建设,推动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,为人民健康事业贡献更大力量。(作者:姜亦 汤智 曹谦 吴姝璇 周晓婧)
本文系湘潭市社科联2025年度‘领导出题·专家答题’社科规划立项课题(编号:202504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