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浪潮汹涌澎湃,使命召唤声声急切。置身于新的时代坐标,深刻领悟并积极践行“真抓实干”精神,不仅是推动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,更是锻造过硬队伍、密切党同群众血肉联系、筑牢执政大厦根基的关键所在。它宛如一座灯塔,照亮党员干部的前行道路,彰显着责任意识、奋斗精神与担当能力,是检验担当作为成效的核心标尺。
厚植“心系苍生”的为民情怀,夯实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”的情感基石。“治国有常,利民为本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“真抓实干”,首要在于内心深处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牵挂。这种情怀,源自对党的初心使命的坚定坚守,源自对人民至上理念的深刻认同。它要求我们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深刻认识到脱离群众、漠视民生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,更是政治立场问题。任何对群众疾苦的视而不见、对民生诉求的敷衍塞责,都是对党的宗旨的背离。要始终怀揣“念兹在兹”的赤诚之心、“枝叶关情”的为民之心、“夙夜在公”的勤勉之心,将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,将民生福祉、社会关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唯有在情感上真正与人民心连心、同呼吸、共命运,将“为民”内化为一种本能反应、“实干”固化为一种行为习惯,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。
砥砺“雷厉风行”的执行力度,践行“为政之要,贵在力行”的行动准则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“真抓实干”,核心在于一个“行”字,关键在于一个“力”字。它反对一切空谈浮夸、虚头巴脑,追求的是一切工作朝着目标奋进、向着实效聚焦。弘扬“真抓实干”精神,就是要大力倡导“说干就干、干就干好”的工作作风,对于既定的目标、确定的任务、群众的期盼,要迅速行动、全力以赴、高效落实。要着力打通政策执行的“中梗阻”,拆除利益固化的“篱笆墙”,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惠民举措不折不扣、落地生根。在基层工作中,尤其要突出主动性和创新性,变“等靠要”为“争闯试”,变“按部就班”为“突破创新”,通过深入调研、大胆探索,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、新方法,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,将成效体现在发展成果中,用党员干部的“拼搏指数”换取人民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和“认可指数”。
锤炼“精益求精”的专业素养,彰显“善谋善为,善作善成”的工作追求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,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。”“真抓实干”绝非蛮干盲干、粗枝大叶,其最终目标是“干出成效”“干出精品”。它要求速度与精度并重、效率与质量齐飞。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。要加强学习,克服知识恐慌,广泛涉猎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知识,成为工作中的“多面手”“行家里手”,确保干得专业、干得出色。要注重实践锻炼,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、见世面、壮筋骨、长才干,在实践中积累经验、提升能力。更要强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对待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、精雕细琢,不满足于“差不多”“过得去”,而是追求“零差错”“最完美”。最终要以工作是否取得实质性进展、问题是否得到根本性解决、群众是否真正受益作为检验“真抓实干”成效的根本标准,创造经得起时间、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。
“真抓实干”精神,是新时代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,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引擎,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在行动中的生动诠释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以“真抓实干”的作风和姿态,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,在持续深化担当作为、全心服务人民群众的伟大征程中,不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。(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唤起乡杨月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