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》,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守为民初心、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清晰方向、提供了科学指引。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深入走访中察民情、在广泛动员中汇民力、在务实举措中纾民困,把民生关怀送至群众身边。
以真心贴近生活,在深入走访中察民情。民情藏于日常,洞察民情离不开深入走访。但走访不是敷衍了事的表面功夫,而是带着关怀去、带着真情回的过程,需要放下身段、融入群众,用耳朵聆听群众心声,用眼睛观察生活状况,用心灵感受群众冷暖。只有将身影融入群众之中,才能从柴米油盐的琐碎里体会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,从街谈巷议的闲聊中发现群众面临的困难问题,让政策制定更具针对性、工作开展更贴合实际。党员干部要端正走访态度,摒弃“走过场”的错误观念,真正走进社区小巷、工厂车间,以虚心求教的姿态向群众学习,把群众当朋友、当家人,综合运用实地探访、座谈交流、线上互动等方式,既“一对一”沟通也“多对多”研讨,用心感受群众的生活节奏,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。要注重走访实效,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整理、深入分析,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依据,避免走而不访、访而无获,不断调整工作思路,真正把走访成果转化为改善民生、促进发展的具体行动。
以行动凝聚共识,在广泛动员中汇民力。民生改善关乎群众共同利益,群策群力的广泛参与才能汇聚起解决民生问题的强大力量。党员干部要当好“组织协调者”,通过“社区议事厅”“线上意见箱”等渠道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,建立“需求征集—共同商议—合力落实—效果评估”的完整机制,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把握群众需求,推行“群众提议、社区汇总、部门协同、群众监督”的工作模式,定期向群众反馈民生工作进展情况,实现工作全过程公开透明,并通过“民生监督团”开展独立评估,确保每项举措都符合群众意愿。要培育群众骨干激发参与热情,在宣传引导中注重“通俗易懂”的表达,将政策理念转化为群众易于接受的“大白话”,真正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,使共建共享成为推动民生改善的强大动力,依靠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好。
以创新突破瓶颈,在务实举措中纾民困。创新犹如一把金钥匙,是破解群众操心事烦心事的重要途径。当前,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,如就业机会不均衡、社会保障覆盖不全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,这些问题背后往往存在传统思维和模式束缚。只有用创新思维推进工作,把理念更新和实践探索结合起来,才能让民生举措更有活力、更富成效,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。党员干部要做创新的倡导者、实践者和引领者,带头打破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,紧盯就业、社保、文化等民生领域,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矛盾精准施策、创新方法,建立动态监测机制,用大数据分析需求变化、把握发展趋势,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,通过一年接着一年抓、一项接着一项改,既解决当下紧迫问题,又建立长效保障机制,用持之以恒的精神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米”,真正让创新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(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大唤起乡杨月明)